乔峰话音方落,慕容复已然笑道:“乔兄,我的恩师是千古一人的文坛巨匠,而你,是千古一人的英雄豪杰。两个千古一人倘若失之交臂,那可当真教人追悔莫及了!”
乔峰不知自己在后世的威名,以为那是慕容复对他的吹捧,不由笑骂:“巧言令色!”
慕容复也不辩解,只做高深莫测状悠闲地饮茶。
眼见乔峰一意孤行,慕容复又竭力相邀,蒋长运回天乏术,不禁黯然一叹,只得带着同行的几名丐帮弟子与乔峰分道扬镳。
元丰五年十一月,慕容复在乔峰的陪同下返回黄州,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苏轼。元丰五年是苏轼被贬官的第三年,这个时候朝堂上已不再对他虎视眈眈动辄得咎,然而这样的改变却并不能令苏轼的心情稍许放松些。只因在政坛上,遗忘或许比仇恨更为可怕,而苏轼却是一个有着救世济民的大抱负的人。然而即便苏轼满腹心事,他却始终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不等慕容复走上前来,便已自行迎了出来笑眯眯地将正欲行礼的慕容复给扶了起来,连声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看到苏轼眼底那不容错认的关怀欣慰,乔峰终于明白慕容复每每提起苏轼时的孺慕是由何而来。想起慕容复生父早逝,母亲又曾对他做过那般令人发指之事,他的心底又颇为酸楚。
乔峰正思绪纷纷,慕容复已然扭头为他介绍:“老师,这是我在边关认识的好友,丐帮弟子乔峰。乔大哥英雄仁义,得闻边关战事便自告奋勇前去投军。他在鄜延军中每战必前,立下不少汗马功劳,种经略许他七品校尉,他却说性喜自由辞官不受呢。”
文人士子向来倾慕英雄豪杰,苏轼听慕容复对乔峰如此推崇,赶忙抬头细细打量。只见眼前的少年身材高大猿臂蜂腰、浓眉大眼英气勃勃,竟是颇为符合昌黎先生所言“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形象。苏轼不由抚须赞道:“好一条威风凛凛的大汉!”
乔峰自知初出茅庐,哪比得上苏轼文名之盛,当下抱拳一礼,谦道:“晚辈乔峰,见过苏学士。晚辈不识诗书,唯有几手粗浅武艺傍身。学士缪赞,实不敢当。”
慕容复却笑道:“凭乔兄的武功,来日必定独步天下武林称雄,如何当不得我恩师一赞?”
乔峰对着慕容复可不拘谨,当下反问:“你我的武功原是不相上下,慕容贤弟莫不是拐着弯地在恩师面前夸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