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个惊天动地的大计划。
尽管群僚们已然猜测出八九分,但当方绍亲自宣布出来时,众人仍难抑内心的激荡与兴奋。
东征西讨,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他们对即将发生的斗争并不畏惧。他们之所以激奋,是因为他们知道,这场即将发生在帝国中心的战争,决定是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辱,而是整个国家未来。
大汉帝国何去何存,将在两曰之后决定。
没有人反对,这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事业与命运,都紧紧的与方绍相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论出于私心还是对方绍的感恩,他们都必须无条件的站在方绍这一边。
决定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就在于对京城的控制。
汉国目前的常备军大约有近三十万,其中外军约十五万,中军约十五万。
外军中,一万驻扎于黎阳,控制黄河南北通道,一万驻扎于幽州,防备北方胡人及警戒辽东公孙氏政权,三万驻扎于兖州豫一线,这五万兵,主要用于对原魏国两河腹心一带的控制,五万兵马皆由魏延都督。
在原吴地,同样驻扎了约五万兵马,由费祎、关兴、马岱所都督,负责监视,并镇压吴地的反抗势力。
剩余五万兵马,则分散驻于益州、凉州、并州,主要为防备南中、西域及塞北诸胡。
除此之外,汉廷尚有近十五万的中军,与同等数目的外军形成内外制衡的局面。
这十五万的兵马,两万驻于陈仓一带,负责拱卫长安以西,两万驻于北地郡,负责拱卫燕京之北,另有约三万驻扎于弘农一线,用于应对来关东的威胁,此外尚有一万驻扎于三辅各郡。
这总计八万的兵马,负责京城外围的防御。剩余七万兵马,则驻扎于京城长安,分别负责京城各门,以及皇宫的警戒任务。
魏延出身寒门,又是方绍至交,一旦长安事变,原魏地司马懿一党的地方官吏若起兵造反,以魏延的能力足以平定。
吴地士人基本没有参与到汉廷的争权夺利中,故无需担心因为京城事变而生叛,即使有部分人趁中央生乱起事,费祎、关兴、马岱等辈虽然不是方绍最亲近的嫡系,但朝中的斗争与此三人关联不大,无论谁当政都足以保证他们忠于朝廷,依靠他们镇压吴地也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