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如何,他和崇祯的父子之情,想必会受到一点影响。
骑在马上,朱慈烺也是悄没声息的叹口气。
这种情形,也是在事先的预料之中。局面会越来越好,眼看流贼和东虏要大打出手,几十万人的大战一触即发,而明朝这边,财政会越来越宽裕,原本困拢崇祯多年的财政问题就要解决。
加上官制,军制,种种措施都很顺当,纳捐之后,士绅阶层算是又重新上了套,大明的基石又慢慢稳固下来了。
局面一好,崇祯当然是想自己掌握所有的权力。
之前是崇祯觉得朱慈烺能力在自己之上,加上南逃途中的谈话认识,所以事事支持。
但现在这种情形,帝王是不可能退让太久的。
谁都愿为唐太宗,而不愿为唐高祖。
千年之下,也就是一个名利二字,帝王不讲利,这个名字却是非得争一争不可的。
朱慈烺如是听话,崇祯对他的信任和宠爱不会改变分毫,身故之后,这个国家仍然是他的。
但现在还真的不到时候,举朝之中,也唯有他知道东虏的威胁有多大,不打死这条毒蛇,他绝不会退让和放手!
…………这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与变化,候方域还并不知道。
他原本是在新闻司,然后到了军政司给陈名夏打下手。不过,合作起来并不愉快。陈名夏恃才傲物的人,办事喜欢雷厉风行,候方域是富家公子脾气,自是生受不来。
好在有郑元勋在,勉强维持,后来就索姓把候方域调到文教司,专责地方与军中的文教。
说白了,就是给军人扫盲,间隙也到地方去督促一下各府县的学官教谕,拨给地方一些银两,多修了几间学校,对生员们给一些补贴,除此之外,事情也就不多了。
要紧的事,都是在军中。
现在军中的教材几易其稿,所费的精神真真是外人难以想象。从常用字的选择,再到有把武备志,纪效新书中关于具体实战的东西摘抄下来,汇编成固定的军事教材……当然,这是给军官学校讲武堂预备的,编定过程中参谋司和军政司也派人过来帮忙,军情司还派人来送地图和沙盘,不过多半的文字工作仍然是落在了候方域和他的文教司同仁们的头上。
此外便是大量的歌谣编制,有关于华夏起源一类的对候方域来说都是极为新鲜的东西……他此前也完全不曾接触过。
辛苦了几个月后,前几天,候方域终于因为成绩优异被赏赐了一个很短的假期,他几乎毫无犹豫,立刻就打算跑到南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