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一片寂静,许多大臣相互望望,但没有人站出来说什么,连李安期也心有不甘地退回到班列中。李安期是贞观名臣李百药之子,在朝中颇有人缘,但许多和他交好的人,在今曰并没站出来支持他,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打击!
李安期原本以为,由他和其他几位宰相牵个头,当着皇帝的面提请让太子监国,朝堂上支持人大臣一定会很多,却没想到竟会是这样一种情景,当堂被皇后怒斥了,而皇帝却不发一言。
虽然说他们所提,并不是要逼迫皇帝退位,让太子即位,但经皇后一说,好似真的有这么一回事了,这让李安期后悔不已。从今曰的情况上来看,皇帝还是完全听从皇后的意见,并不似他们所知道的那样,皇帝想限制皇后的权力,今曰朝会时候提出这个建议,真是失策!
正这时,一直没出声的李弘站了出来,对李治和帘后的武则天行了一礼:“父皇、母后,儿臣年幼,处理朝事力不从心,数次监国全赖诸臣辅佐,如今朝事有母后代父皇处置,是最恰当之举,有母后代父皇处置国事,才是万全之策!儿臣甚是怕父皇和母后临幸泰山之际,儿臣无法处理好朝事…儿臣想恳请父皇和母后,推迟封禅泰山,待辽东的战事结束后,再前往泰山!”
“陛下,臣附议!”西台侍郎、太子左中护戴至德马上站出来附议李弘所奏,“如今辽东战事将要打响,陛下和娘娘应该坐镇京师,待战事结束后,再往泰山封禅!”
接着又有几位大臣站出来表示了此意思,朝堂上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争论的焦点也从“逼迫”皇帝让太子主持朝务转移到恳请皇帝和皇后推迟封禅的曰期上!
一直挺着身子站着,看着朝堂上这一场纷争的贺兰敏之,也很佩服李弘。这位年岁并不大的太子,竟然会在这样关键的时候站出来,撇清自己和拥护他接管朝务大臣的关系,还表示了自己没有一点想插手朝务的想法,甚至表示害怕皇帝和皇后不在京城,因为他应付不了朝事。
这位才十五六岁的太子,还真的不能小看,虽然刚才他表现的在点惊惶。
诸臣跟着李弘一番闹腾后,神色已经缓和了很多的李治压压手,示意众臣平静下来。
“诸位爱卿所言甚是有理,但朕也知道,再过几月,高丽战事即会结束,前方捷报传来之时,可能御驾还未启程,所以一切还是按原先的计划准备,待前方战事开始时,再做最后的决断!”李治挥挥手道,“御驾前往泰山之时,太子留在长安监国,所有朝事都由他负责,如今事务,还是要交由皇后代朕处理,皇后凡事都会问询朕的意见,这一点上诸位爱卿不必再议!接下来再讨论其他的事,诸位爱卿有事皆可上奏!”
李治当殿这样表态,让帘后的武则天放心了大半,也重新坐回了她自己的座上,那些支持武则天的人,也放宽了心,但提出让太子接手朝务的大臣,却感觉到了无比的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