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添一院?”李叔叔不由得两眼发光,咱这招虽然不能立即解决问题,但是却给这个问题安排了一条解决的出路。最重要的是,天下读书人何其多也,每年那么多人来参加科举,为的是什么?为的还不也是朝庭效命,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的能量建设大唐帝国。
奈何每年取士都那么一丁点儿,再加上有些有亲戚关系的走走后门什么的,真正凭本事录取者,倒是从贞观初年的十之二三上升到了现如今的十之七八,可问题是,光凭二百来号人,就能把大唐帝国三千多万人口中的人材都选干选尽了?答案自然是:否!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可谓是人材辈辈出,英杰满地走,就像长安,随便拉一个不起眼的读书人过来,很有可能就是某个学派的大师,咱可不是吹牛,这是确确实实的。
大唐的取士之少,可谓是在科举制度历时千多年的时间里,数一数二的,光是大唐之后的宋代,春秋二试,光进士一科,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而大唐进士科,每次录取者,少则十数人,多则二三十人,可谓是天差地别,当社会安定的时候,人材的培养得到了保证,大量的人材的涌现,但是,路就只有那么宽一点,剩余的人材咋办?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非正常的人力资源富余。
大唐的政府机构缺乏人材,而大唐的人材数不胜数,但是,科举制度录取的限制,造成了政府机构获得人材资源不足,进而使得社会知识份子对政府的不满,有的遁入山林,去做学问,有的却愤世嫉俗,干脆出家当和尚道士玩儿。
虽然说书生造反三年不成,但是何必要让人材滞而不用呢?况且,大唐皇家军事学院是因何而起,而今大唐皇家军事学院更是大唐帝国的中坚力量的来源,日后更会成为大唐帝国的柱石之基。如果,文人也同样按照这种办法来培养,那么,时间一长,若是这些人能够在学院里边学习和体会到政治思想的教育,进而去教育他们的弟子,那么,大唐的未来,是可以预期的......
--------------------
孔老夫子眯起了眼,表情显得很复杂,死死地盯着我,似乎想看我的脸上能不能绽放出一朵怒放的鲜花,而李叔叔板着脸,不过我分明看到一丝喜色从李叔叔的脸上转瞬而逝,看样子,李叔叔确实从我的思想理念里看到了好处,不过并不完全,或者应该说他还有些模糊,对于新建学院到底有多大作用还码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