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声炮响,试图偷袭入城的倭寇被密匝匝的弹雨扫的七零八落,紧跟着城中喊杀震天,早已蓄势以待的明军倾巢而出,迅速在城门外空旷地场地上布成了密集进攻、完全放弃后防线的鱼鳞阵。
后面城门“砰”地一声合上了,紧接着铁链吱悠悠一阵响,吊桥慢慢升了起来。
白重赞居于阵中,凛然大喝道:“奉钦差大臣督抚六省军务剿倭总督杨凌杨大人命,尽歼前方倭寇!倭寇不净、城门不开,生死胜负皆在此一战。杨大人片刻功夫就会领军回援,将士们,给我冲!”
白重赞带出八千人,城中还留下七千兵马守城,纵然全军被灭,也足以支撑到杨凌回援。但是如果大军坚守城池,静待杨凌赶回再出兵,尽管可以减少伤亡,利用城墙和大炮更多地杀伤倭寇,可是杨凌回军时与城中守军不能尽快合围,倭寇就有趁机突围逃走之虞。
而且杨凌使这背城一战,令白重赞抢先出兵,更主要的目的是激起全军不畏战的决心。那时的军队,既没有能绝对穿透板甲的兵器,也没有能绝对抵御火铳的盔甲;既没有必能攻破坚城的大炮,也没有能够完全抵御炮火的防炮要塞。
可以说两军对垒导致双方巨大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士气,此外才是双方曰常训练的强度和将领的指挥领力。明军屡战屡败,甚至闹出数千兵被百十个倭寇撵得鸡飞狗跳的局面,并不是武器和武力差距太大,而是军队根本没有斗志。
杨凌现在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军费去支撑他重新招募士兵,来替代这支已经腐朽的军队,就唯有使出狠招,期盼他们能有凤凰涅磐的表现。
一种结构如果不能从内部打破,又不能用另一种模式替代,那就只能指望外部的力量来促使它的改变了。
前方的倭寇开始从暗处冒出头来,明军后无退路,前有倭兵,经过短暂的惊慌,他们终于明白到:眼下已没有可以让他们逃跑的选择,要想活着,就只有和眼前的倭寇拼命。
杨凌的军令早已传回,连坐军法使士兵之间互相牵制,没有人敢先露出向两翼逃命的意向,而且执法队已经悄然布向两翼。
鱼鳞阵形适于密集攻击,最大的缺点是只需少量奇兵自后突袭,就可以将阵形破坏,但是明军现在后边是坚固的城墙,根本无需担心后防。
而且长短、远近兵器搭配的密集阵形,可以相互拱卫,对于军心士气具有稳定作用,短暂的搔动后,鱼鳞阵终于稳定下来,在将校的督促下迎向倭寇。先是犹疑的、小步伐的行进,随着倭寇越逼越近,无路可退的明军终于红了眼睛,嘶吼咒骂着扑了上去。
恐惧达到极致就会产生疯狂破坏的欲望和勇气,杨凌的心理学总算有了用武之地,极度恐惧的明军终于爆发了,他们呐喊的声音尖尖的,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但是举止和动作却变的比最勇敢的士兵还要疯狂:杀!只有杀了眼前这些人,我才能活命!
“呜~”渗人的一声低吟,排布在中军的箭手较足了两膀之力,射出了第一排箭矢,从疯狂前冲的明军头顶飞了过去,“噗,噗,噗”连串沉闷的轻响,那是箭镞射入肉体的声音。
明军箭轻,但倭寇大多没有铠甲,虽不致命的箭矢却令受伤的倭寇一个个踉跄摔倒在地。在这样杂乱无章的冲击阵形中,摔倒就意味着死亡,止不住步伐的倭寇迅即将他们踏在脚下。
“砰砰砰”火铳兵只放了一枪就停住了身子,闪到一片片‘鱼鳞’缝隙间,以免阻碍大军前冲,与此同时,一大片短杆标枪被士兵们借着助跑之势猛掷出去。
急速前冲的倭寇犹如雨打残荷一般,看得乃美正智一阵心疼,这些都是他最心腹的士兵啊,他万万没有想到明军没有中计,而且竟有勇气冲出城来寻他一战,眼下也唯有一战了。他坚信一旦短兵相接,他的士卒绝非明军可以抵抗的,明军背城一战鼓起的勇气会因为残酷的杀戳而烟消云散。
兵刃相交,响声密如骤雨,双方终于掩杀在一起,一时血雨纷飞杨凌比预计的时间晚到了一刻。
茶山上埋伏的倭寇有一千人,论单兵战力也远不及他的三千精卫,何况又是在偷袭无效,以寡敌众的情形下,在芦苇荡的漫天大火中,整场战斗完全成了明军屠杀技巧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