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靖走了,反对的声音却没有因此而消失。出乎意料,这一次站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裴度的好朋友,宰相韦贯之。
与公私兼顾的张弘靖不同,韦贯之是一个一心为公的人。元和三年的策论案后,韦贯之先是被贬为果州刺史,当他还在贬谪之路上跋涉时,另一道圣旨已翩然飞来,这一次,他又被贬黜为巴州刺史。但一次次的贬黜不但没能损害韦贯之的清誉,反而使其威望与日俱增。很快,李纯就将其召回了长安,任命他为礼部侍郎。
礼部侍郎的一个主要职责就是主持科举考试,这是一个油水很多的差事。但韦贯之在其主持科举考试的两年中,却摒弃请托之人,抵制浮华文风,声誉达到了极点,在为韦贯之赢得“坚正”之名的同时,也赢得了天子李纯的肯定和赞赏。不久,宰相李吉甫猝然离世,李纯就顺理成章的将这个空出的位置给了韦贯之。
作了宰相的韦贯之,不改其清高孤傲的个性,喜欢甄别官员们的流品,这个是君子,那个是小人,这让很多朝廷大员的内心很不舒服。那些所谓的朝廷大员心里不舒服也就罢了,只要抓住皇帝的欢心,他们就只有干瞪眼的份,但生性清高孤傲的韦贯之自然不懂得察言观色、溜须拍马,事实上,上台以后,他做过的一些事情令李纯很不满意,比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量移”,比如白居易的“起复”。
皇帝不高兴也就罢了,只要和当朝最有权势的大臣裴度搞好关系,关键时候还可以转圜一下。应该说,韦贯之和裴度有良好的基础,两人不仅是好友,还曾经在刘禹锡等人“量移”的问题上有过亲密合作,虽然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二人之间的友谊却因此事而突飞猛进。但偏偏在是否用兵成德的问题上,两人产生了很大分歧,韦贯之从国家利益出发,认为现阶段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淮西,等到解决了淮西,再掉回头来收拾成德,那就轻而易举了。但裴度急于报仇,听不进不同意见,两人因此在朝廷上大吵了几次,这让裴度很恼火,当然,也让李纯很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