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长城第一道防线
某基地,凌晨零时三十分
“全师作战卫士请注意!全师作战卫士请注意!”
“成连横队——集合!(连对应战术机甲中队)
“成连横队——集合!
“成连横队——集合!
……
各中队负责人小步跑到距主持集合的作战指挥员(他可是师长哟)7步处,陆续开始报告人数。得到确切人数的作战指挥员,再小跑跑向本次作战负责人——杨少将。
“报告杨少将!我新编陆军第二师战术机甲师,应到卫士214人,实到卫士105人,请指示!”
当杨少将听到战术机甲师战损率竟达50%,不禁愣了一下,但在一瞬间发现自己失态了,马上道。
“接到中央最高命令指示,一号基地下辖9个军23个步兵师、2个炮兵师、2个装甲师(炎黄联邦还未发生过成师编制被敌人消灭的记录,但近几年拉锯,使得1号基地50多万守军只剩不到30万左右)将于今日4时许,向第二道乌兰巴托——敦煌——拉萨防线移动。”
杨少将扫视了一下会场,神情中陡然肃然起敬起来。因为——这份命令当中显然没有提到第二战术机甲师,但台下所有官兵没有一人胆怯、没有一人惧怕、甚至……没有一人切切私语。
——这才无愧于号称军队精英之中的佼佼者——卫士的称号啊!
“接下来……才是本次作战任务的具体要求!编号xx-甲级(a级)作战计划,代号——夜莺:现命新编陆军第二师战术机甲师全体作战官兵担起我部掩护之责。于凌晨2时许作战开始起,突入重金属云雾之中,尽力阻截来犯之beta生物,牢记运动中消灭敌人之作战要领,主要趁机消灭敌后方布阵之光线级物种。届时联合国近地轨道舰队、我炮兵师和特装炮兵师,还有装甲师会全力协作,以达消耗战之最终目的。鉴于重金属云雾影响而导致的通信不畅,基地最后的留守人员会为大家提供异步传送模式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数字情报网。”
重金属云雾会严重干扰电波,一旦突入,广域数据链也无法使用;只好依靠卫士们自己的双眼以及内部数据链来判断。
这时不得不说,科技改变战争!安插在战场各处的信息处理传输装置,从而完成了所谓的数字网。当然,为了管理这种数字网,还是需要战域管制人员来管制的。尤其有优有劣,相较于广域数据链的管理方便,数字网则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时时操作。不过还好,人选是够了——这些留守人员大部分是前线重伤的通讯人员,由于无法随部队进行长距离跋涉,而自愿留守到最后一刻、为国家献出最后一滴血。
——————
之前,所说的联合国近地轨道舰队作战方式。可不是所谓的宇宙舰队的轰击,而是位于近地轨道上的装甲驱逐舰所搭载的al弹头往复式攻击,这种攻击方式基本上都是在非战时被打上轨道,囤积在地球上空400km处的近地轨道中的轨道空间站里。除开执行输送任务的情形之外,隶属于轨道轰炸舰队的驱逐舰基本上总是在轨道上候命。
一旦决定实施轨道轰炸,各艘驱逐舰便将装满储藏在轨道空间站mrv(返回式复式弹头)中的al炮弹,一个战舰纵队(8~10艘战舰)将以5~10分钟的间隔陆续投入低位的近地待机轨道。标准的待机轨道是地球上空200km的近地轨道,绕行一周大约需90分钟,各战舰会按照事先设定的时间差在轨道上形成一列。通过这样的安排,轨道舰队就可以根据作战的实施状况来灵活调整开始轰炸的时点。在收到开始轰炸的指令时已经错过投弹位置的驱逐舰则会修正轨道倾斜角度,以期绕行地球一周后能回到一个合适的投放位置上去。
随着轰炸指令的发布,接近投弹位置的先头驱逐舰将再次放低高度,进入大气层外层。在上空100km处这一大气影响甚微的高度同时投放规定量的mrv,驱逐舰本体将再次加速并回到近地轨道上去。
驱逐舰所投放的mrv与其说是导弹,不如说是一类返回式载体才更为恰当。点火的火箭发动机给mrv加速,来减缓大气层的阻力。它极力维持着7km每秒的环绕速度,同时又保护着收纳在内部的al弹头免遭大气的摩擦热破坏。在超高空被重光线级发射的激光截击后它会当场爆炸,释放出al弹的同时自身也会生成重金属云,为后续mrv的到达做出贡献。这和后述的轨道空降战术中的战术机和返回式外壳两者间的关系是一样的。
抵达3~4000米上空时,mrv便会逐个分离出放置在内部的al弹并将其扩散到一个指定的范围中,藉此给hive周边释放出al弹的弹雨。al弹的最终速度几乎仍然维持在第一宇宙速度的水准(秒速7km,即20马赫)。就连超音速的轰炸都难逃光线级精准的截击,但第一波轰炸的目的就是被击落并形成重金属云,因此这些都在人类的算中。通常的舰炮设计和火箭炮从突破重金属云云底到着弹之间的那短短几秒内还是难免会被光线级击落一部分,但第二波之后的轨道轰炸则由其超高的速度保证了弹头几乎不可能再遭到截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