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观上讲这种掠夺式的殖民开发带动了东北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满洲国爆炸性地高速工业化,但这些工业企业百分之九十九由日资控制,建立的直接效果是掠夺中国的资源、压榨东北人民的血汗,最终目的就近武装关东军和汉奸武装,与奴化教育相配合方便他们永久地控制这块天然的聚宝盆。造成的后果是东北民众近千万人在连绵的战火里、残酷的压迫下、疯狂的掠夺中死亡,民众为了糊口参与生产制造的枪炮、钢材、飞机、汽车、燃料成为侵略战争中的帮凶。
随着日苏战争的升级、地方守备力量的削弱,我军新编部队整训结束,根据地面积将不断扩大。近一半的东北农村基层组织将要建立起来,有了正规军支持觉醒的农民不会顺从地交出自己的劳动成果,军国主义政府试图从东北获取大批粮食的计划无疑会受到沉重打击。
而这些工矿企业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重要的武器装备供应基地,直接或间接地为侵略战争服务,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需要考虑的一个是时机、一个是方法,还有一个是自身的实力。总体上讲东北我军依然处于弱势地位,根据地初建根基不稳,民众国家民族意识淡薄,抗日意志不坚决,无论是军队数量、装备、训练无法抗衡集团重兵的围攻。
日苏大规模的边境战争日军肯定会付出沉重代价,精锐师团、技术装备、基干老兵、物资储备都会大量损耗,也为武汉方面**的备战争取了时间。无论这边打成啥样,灭亡中国之心不死的日本政府还是会把全国的兵力物力押上去发动弊大于利的武汉会战。经过东北、华北八路军的牵制、新四军的投入,武汉会战应该坚持的时间更长、歼灭的敌人更多、消耗敌人战争潜力更大。这注定是东北军区发展最快、压力最小、大显身手的时间段。
有了时机就要选择合适的方法,炸毁?拆卸运走?运往包头?运进中心根据地?还是留在原地等待时机全面接收?
炸毁这些工业设备陈海松是不愿意的,在他的规划里工业是改变国运增强国力的首要任务,他不遗余力地与苏联、美国沟通,就是希望借助他们成套的设备发展中国的工业,如今敌人的设备摆在面前不让他动心那才怪呢,让他去破坏掉他不心疼也才怪呢!
绥远路途遥远,铁路运输要通过关东军、华北军的防区,不能冒险。迁往中心根据地安置在哪?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工业动力吗?能抵御空中、地面的打击吗?显然东北军区还缺乏建立自己稳定的工业基地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像八路军当年在黄崖洞那样小打小闹不是不可以,作用不会很大。现在有了张掖、绥远基地,倒不必担心人才的培养、技术的积累、基本的战场消耗,他只是不愿到东北的资源变成工业产品、杀人武器到关内战场上去显威。
既然不能拆卸运走,那就留着吧!关键是留着也不能让他发挥作用,还要让他成为东北产业工人的培养基地,就必须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中发展党的力量,团结组织工人学习生产技术、掌握生产流程、生产工艺,适当时候在部队攻击中集体撤离,让这些企业始终无法正常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可以截留下来补充抗日队伍。
生产需要原料,产品需要输出,原料基地都在偏远的山区和农村,铁路公路也在广大的乡村穿行,在我们自己的地盘上就要我们自己说了算,这些工业的命脉只要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在我们力量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你的工厂就是摆设。
梳理清了思路,有了斗争的方略,陈海松轻松下来,开始关注起眼前的轰炸。
天空渐渐漏出微明时,打坐调息的陈海松蓦然醒来,该去迎接咱们的勇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