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长驱直入(下)
在吴蜀两国的盟约书内详细记载了如何平分魏国的土地,这也是吴蜀两国进军中原的路线图。
雍州,凉州,并州,冀州,兖州归蜀汉所有;荆州,扬州,豫州,徐州,青州,幽州属于吴国。魏家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西归蜀汉,东属东吴。其中的荆州和扬州都只是二州的一部分,因此都属吴也没什么可争议的。
夺取新野算是打开了北上的道路,司州洛阳以及在豫州境内的许昌都是吴国的目标,不过却又不能直接去攻打。函谷关是东去洛阳,西接长安的咽喉之地,吴国若是奔着函谷关去,等于断了蜀人进兵中原的道路。
因此两国没有名言,却十分默契,蜀汉需要函谷关,洛阳这条道路进军并州,冀州,兖州三处,吴国可先去攻取其余州郡。灭魏之后两家依据盟约交换便是了,这点变通还是有的。
荆州的情形与扬州十分相似,因为其地界跨过了长江,因此荆州也是由吴魏两家分别占据着。吴人称自己占据的地盘是荆州,魏国也是同样。魏国占据的襄阳郡半年前被吴国攻取,剩余的只有南阳郡以及江夏郡。而江夏郡也只是石阳以北的江夏郡土地罢了。
因此吴人接下来的目标便是收复完整的荆州,然后再图谋其他的州郡。毕竟吴国渡江而来,物资和兵员都需要从南岸运送而来。若不把四周的州郡扫平,而贪图速度先去攻取许昌,后方便难以保证了。
新野一破,附近县城的魏兵也都不战而逃。十几万吴军可不是自己这千八百人挡得住的,继续守城那就是等死又或是投降。相反弃城而走的都跑去了南阳郡的治所宛城,名为不战而逃,实则聚集兵力。
守卫长江北岸的魏军原本有十几万人,只是在司马昭攻取西城时分出了数万,又被钟会带去长安数万。留下的兵力在新野一战也死的七七八八,逃出去的大都往江夏方向,估计也不会有多少人。
宛城的守军不过一万余人,收拢了各县的兵力后又在城中征募青壮,好不容易才凑出了两万五千人马。
这等兵力如何放在吴人的眼中?
不过十余日魏国的南阳郡二十几处县城,以及从南阳郡分出的义阳郡尽数被吴人攻破,只剩下南阳治所宛城还在负隅顽抗。
这并非宛城坚固,乃是吴人有意为之。
所图的是两个方面,宛城一破吴军便可兵锋直指许昌,而且可以由新野和宛两处出发夹击魏国的都城。另一方面宛城离洛阳八关之一的武关非常之近,同时和许昌,洛阳两大重镇接壤,让吴人有些首尾难以兼顾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