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也知道大人您的‘三年天下大乱’的判断,也基本赞同大人您的想法。可前些天,学生让账房仔细地盘算了一下,就算是算上了扬州盐商的那笔进帐,每年汝宁营的花销都要贴进去近二万两银子。”
“大人您就不考虑一下,万一这天下不大乱呢?或者这天下大乱,一时三刻乱不到我们汝宁府这里来呢?或者要四年、五年以后才天下大乱呢?如果大人再这么大手大脚,不要等天下大乱了,可能我们汝宁营在几年以后,就为没有了银子而自己乱了起来。大人,学生就再规劝您一句,要三思啊!”
邓启帆是用财政的角度来反对吴世恭的这次出兵的,应该说他也是言之有理的。而吴世恭却因为不知道这天下大乱的具体时间,也被邓启帆的规劝打动了一下。吴世恭皱着眉头考虑了一会儿,还是决定再听听其他人的意见:“你们有什么话就敞开说,本官也不是听不进反对意见的人。”
于是,薛永利接着就从军事角度提出了反对意见:“姑爷,如果要出兵,那人少了肯定不行。最起码也得要一千五百名兵丁,而且辅兵的数量也不能够少于这个数目。”
“因为那些作乱的矿工毕竟有四千多人,他们也都进行了军事训练,和当时圣灵会的那些乱民,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那作战的地方都是山区,附近也都是矿工的家属和本地同乡,那些矿工的消息也绝对比我们灵通得多。因此,小的感到这次出兵的难度,可能还在剿灭李鹞子那伙土匪的难度之上。”
“还有,按照姑爷您的判断,那些矿工肯定会组织出来和我们决战。可是万一他们不决战呢?他们象李鹞子那样在山区和我们躲迷藏呢?那个仗就肯定会旷日持久了。而且在以后,大人还要在当地驻扎一支军队,消灭那些躲藏的矿工余孽,这种做法绝对会牵制住姑爷您的一部分兵力的。”
接着郑真又赞同道:“大人现在虽然养兵甚多,可却难以调动。大人您可能不知道,今年河南又大旱,除了大人的那些屯田以外,其它的很多地方依然是颗粒无收。”
“而现在又临近秋收,在大人您的农田周围,每天都有一些饥民偷偷地跑进农田,偷那些快要成熟的粮食。而那些饥民的数量又多,护庄队的那些人就根本顾不过来,往往都是汝宁营的兵丁帮忙维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