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州城休息了一个晚上,在早晨一开城门的时候,吴世恭就出了通州城,回到了自己的军营。而那些民夫早就整理好了自己的行装,就等着吴世恭回来,可以领取二斗粮食以后回家去了。
吴世恭就把周巡、赫飞等军官叫了过来,让他们在民夫中宣布:这些民夫只要愿意留在吴世恭这里的,吴世恭将每人支付三两银子的安家费。并且,安排他们到汝宁营当辅兵,拿三成的军饷,以后训练合格了,还能够转为正兵,拿全额军饷。
说实话,吴世恭的条件确实挺吸引这些民夫的。但是,他们一来不愿意离乡背井,二来这大明朝的官军名声简直太臭了一点,就算是他们在吴世恭的营中亲身有了经历,知道了吴世恭的军队是不扣克军饷,每天还能够吃饱饭的,可是还是没有几个民夫愿意留下来。
最后,只有六十几名没有什么家属,身无牵挂的民夫,愿意跟着吴世恭到汝宁府去。对此情形,吴世恭也有些无可奈何。
吴世恭现在在千户所的家奴和军户,其实人口比例十分的不协调。青壮的男子比较少,妇孺老弱比较多。在以前抽调兵丁的过程中,吴世恭甚至把千户所的军户都抽调了很大一大部分。因此,现在在千户所的农田中劳作的,甚至都使用上一些壮妇了。
而在这次的扩军过程中,吴世恭并不想再多招收河南当地人。因为,吴世恭毕竟是个外来户,当时人少的时候,自己这些从京城带来的护卫还可以压得住。但是如果当地人太多的话,吴世恭害怕他们以后会抱成团,形成尾大不掉的样子。于是,吴世恭就把目光对准了通州城外的那些难民。
当吴世恭安排着口齿伶俐的书墨,带着人到难民群中招收难民时,那难民群中,整个就是沸腾了。要不是有那几百名兵丁护卫着书墨他们,可能书墨他们就要被那些难民踩成了肉泥了。
吴世恭给书墨交待的很简单,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难民,吴世恭都需要。只要是会识字算帐的;有门手艺,会木匠、铁匠活的;会养马骑马的;会几手江湖郎中手段的……甚至就是会些皮毛,吴世恭都要收下来。
可让吴世恭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标准已经放的这么低了,到了最后,在这几万难民中间,还只是招收了二百多人。加上他们的家属,也只有五百多人。吴世恭不知道的是,有些手艺的,早就可以在通州城内找份工作,可以养家糊口了,谁还会在窝棚这里混啊?而剩下的那些难民,唯一会做的事,也就是会种田。